【光明日报】新疆生地所发起成立“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BCAA)”

  1211日(蒙特利尔时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联合国内外多所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举办了题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与绿色生计”的边会。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白春礼院士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大部分干旱区位于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相对缺乏,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亟需加强国际合作,优先对全球干旱区进行保护。中国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表示,大部分干旱区位于发展中国家,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处理好保护与生计的关系,希望与会各方分享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携手推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秘书处副主任Tim Hirsch说,干旱区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支撑人类生计和福祉的重要保障,亟待加强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边会特邀报告环节中,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柯兵副主任、南非国家研究基金会粮食安全卓越中心科学创新部联合主任Lise Korsten教授、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Roman Jashenko教授、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秘书处副主任Tim Hirsch先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科技支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进展及未来展望”“保护和利用干旱土地生物多样性促进绿色生计”“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实施 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干旱区生物多样性联盟:来自中亚的声音” “开放生物多样性数据作为保护旱地的工具” “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的报告。 

  在专家讨论环节,来自南非、西班牙、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多个专家积极交流,分享了卡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面临的主要威胁、中亚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现状、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植物--土壤保护成功案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关系评估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观点。 

  会上,新疆生地所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启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BCAA)”。BCAA将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相关议定书的指导下,汇集多国科学家的智慧,重点关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就导致物种濒危的机制、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干旱区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问题开展联合研究。 

  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表示,BCAA将打造成为各国政府、科学家以及地方社区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领域开展项目合作、知识分享、能力建设等活动的国际化平台。未来,新疆生地所将抓住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取得成效的契机,在夯实已有国际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拓展面向中亚、非洲等“一带一路”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方案应用到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个领域,促进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信息的共享和生物资源惠益分享,共建“干旱区生命共同体”。 

  此次边会吸引了与会多国科学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机构、各级环保组织的关注,国内外的专家线上线下交流了干旱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经验,分享了具有可操作性、可改善地方人类生计和福祉的创新技术和模式,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促进各利益相关方携手合作,响应“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2021-2030)倡议,为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做出积极贡献。(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尚杰)